王彬:“另类寒假作业”需摒弃极端化倾向
寒假第一天,重庆南岸区黄混垭小学的赵伊湄同学遇到了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挑战。作业题目名为“如果没有移动设备”,挑战内容是在一个月内远离电子游戏的诱惑,放下手机和电脑,取而代之的是阅读、运动和与同学们的面对面互动。这一消息来源于1月28日的《北京晨报》。
虽然这个作业的初衷是美好的,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投入到阅读、运动和人际交往中,从而发掘新的兴趣爱好。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完全远离手机电脑似乎并不现实。这不禁让人思考,是否真的需要放弃旧兴趣才能追寻新兴趣?如果一个月完全不接触网络,可能会打乱孩子正常的生活节奏,失去网络带来的资源和兴趣,甚至可能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这种做法是否过于极端,导致孩子在追求美好的路上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现实中,有些孩子确实沉迷于网络,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性格缺陷等不良影响。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重视并寻找解决办法。完全断绝网络与孩子的接触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对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强行禁止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心理压力、个性压抑,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这道寒假作业题目的出发点是一次课堂调查,老师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有网络使用过度的现象,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于是,老师提出了这个无网络的“体验活动”。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实验性、开放式的命题,不必过于追求结果。但如果能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平衡阅读、运动、同学互动和网游上网的时间,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监督,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孩子得到成长,也能避免过度极端化带来的隐患。
寒假作业不必走向极端,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在享受阅读、运动和人际交往的也能适度接触网络。只有在平衡中成长,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元。这样的寒假作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