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位高权重,为何只有三国只有司马懿夺权了
在公元249年的那个春天,大将军曹羲与武卫将军曹训带着年轻的魏帝前往高平陵祭拜。恰逢托孤大臣洞悉时机,果断释放了曾被软禁的郭氏,并借助郭太后的懿旨,开始占领洛阳城。其中,中护军司马氏占据司马门,牢牢控制了京都。与此老臣司马懿与一众重臣联手,不仅夺下了曹爽等人的兵营和洛阳城中的武器库,还控制了洛水浮桥,彻底切断了曹爽回城的道路。
随后,司马懿呈上曹爽的罪状奏折,希望曹芳能对曹爽进行制裁。他还派出老臣劝降曹爽,自己更是对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交出权力,便可保他性命无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曹爽心中忧虑重重,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他认为司马懿只图权势而非性命,因此拒绝了恒范的逃亡建议,选择了交出权力。从此,曹魏的大权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处决了曹爽及其党羽,为后来的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远在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忠诚。在刘备离世前,他将蜀汉的未来全权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甚至赋予诸葛亮更换帝王的权力,可见对其极度信任。虽然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但他从未有过篡汉的企图。即使在北伐前线的关键时刻,他也始终恪守本分,北伐前上书的《出师表》得到刘禅的应允后才出兵。北伐战败后,他更是自贬三级,从未居功自傲,从未考虑晋公称王。
同样身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篡位而诸葛亮却忠诚不渝,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源于权力的基础不同。司马懿是靠剿灭黄巾起义逐渐起势的,而曹魏政权的名号更多是象征性的工具,真正的权力基础在于曹家和夏侯家的军队。而司马氏在曹操麾下时做的是汉臣,并非魏臣。在篡位之事上,司马懿自然得心应手。
而蜀汉则不同,刘备的崛起源于对黄巾起义的征战以及后来的衣带诏。他吸引了一大批汉室臣子的投奔,他们追随刘备的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非改朝换代。即便诸葛亮有能力篡汉,他也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一旦篡汉,诸葛亮的忠诚和蜀中的政权稳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权力基础不同的背景下,诸葛亮的忠诚更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赢得了蜀汉的信任和支持,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对汉室的忠诚和担当。正因如此,诸葛亮才没有走上篡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