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常人的想象中,皇帝似乎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后宫中则充斥着无数绝色佳人。历史照片中的妃子形象常常令人意外。那些曾在《甄嬛传》、《还珠格格》中亮相的清朝宫廷的妃子、格格,无一不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美女。但真实的历史却往往打破了这样的幻想。
历史上的后宫女子,未必能让今天的观众赏心悦目。有些妃子的相貌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这并非因为皇帝无权网罗天下的美女,而是因为清代独特的八旗制度使得宫廷选取御用女性并不以长相为主要标准。
在顺治帝的时代,根据1653年的谕旨,皇后、妃子的选拔有着严格的规定。她们应从满洲官员、外蒙古贝勒等高层人士的女儿中挑选产生。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并不断完善,使得妃子几乎只能从旗人中产生,社会上的女青年进入后宫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清代的种族偏见不仅体现在旗人与非旗人之间,即使在旗人内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例如,内务府的包衣三旗与来自八旗的正身旗人地位不同。后宫中地位较高的皇后、贵妃以及嫔妃等,大多出身于八旗中的满族。
蒙古人在后宫中的地位较为特殊。靠着清初的“满蒙联姻”政策,蒙古人在后宫的选拔中有一定的优势。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联合蒙古科尔沁族、对抗明朝,就开始了这种联姻。满蒙通婚在清朝入关前后达到了高峰。
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使得后宫女性的容貌特征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汉族女性。以生物学标准衡量,满族和蒙古族女性在面容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即使通过了种族关,得以进入后宫的选拔程序,容貌也非中选的首要条件。门第、品德与家族背景才是选拔中的重中之重。
例如,叶赫那拉·静芬虽然相貌平庸,但因为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最终成为了光绪的隆裕皇后。这并非个例,容貌在选秀过程中虽然并非全然不重要,但相比之下并非主要考量标准。清朝的选秀过程中的审美标准与今日有所不同,不乏令人惊讶之处。
清朝的妃子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她们的相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度、种族、家庭背景等。相貌虽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更多有关清朝皇帝妃子的真实长相和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探索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