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网红带货”成为假货的“流量入口”
别让“网红带货”成为假货的“流量入口”——对直播电商乱象的反思
半月谈评论员王俊禄、郑梦雨
近期,某知名网红直播“带货”遭遇尴尬,所宣传的“不粘锅”实际效果却是“不!粘锅”。直播电商这一新兴业态以其低门槛、高回报吸引了众多商家和粉丝的目光,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也容易成为假货的“流量入口”。随着“双11”的临近,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力度,将那些掺假的“网红”和商家一一曝光。
市民沈某在某一平台购买的什锦枣夹核桃,看似美好,收货后却发现枣的大小缩水、受潮严重,且竟是三无产品。浙江嘉兴警方近期通报的一起案件中,拥有11万粉丝的蔡某所售的减肥药,竟是含有的三无产品,严重时可致人神经紊乱甚至死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反映部分网红推荐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现象。
当粉丝把网红视为信赖的“真爱”,却发现网红只是把粉丝当作“韭菜”来收割时,这种信任被辜负带来的伤害尤为深重。如今,利用网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通过直播平台迅速变现,已成为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趋势中,许多网红因被“赚快钱”的诱惑蒙蔽双眼,对所销售的产品缺乏了解和专业知识,直播时信口开河,为售后埋下隐患。一旦信任被打破,再难有回头客,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透露,数字造假已成为部分网红或直播平台的惯用手段。在QQ群中搜索相关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帮助各大网络平台刷数据的群组。他们声称可以全面提升网络数据、处理、推上热门等,实现全流程造假。对于拥有一定规则制定权的直播平台来说,不能对这种现象袖手旁观,更不能在造假的道路上推波助澜。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面对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规范网络视听电子商务直播节目和广告节目的用语,要求不得夸大其词、欺诈误导消费者。最高检也发布消息,将重点查办利用网络、电商平台等实施的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
网红带货的“善与恶”“红与黑”之间,往往仅有一纸之隔。如果网红带货模式不能解决掺假、造假的问题,反而不断试探良知和法律的底线,那么这一模式将被消费者彻底抛弃。平台和网红都应珍视消费者的信任,坚守诚信底线,共同维护健康的电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