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礼是什么意思?这个周公是周公解梦的周
周公之礼与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实为一人,名为姬旦,乃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无人称其父为周公,因其父姬昌地位尊崇,在商朝时继位为西方伯,即商朝西部诸侯的领袖,后自立为王。
周公之礼,乃夫妻之礼,实为周礼的一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礼仪。这些礼仪是中华文明礼仪的源头,犹如后来的国家宪法。周公制定夫妻之礼,旨在理顺社会秩序,而夫妻之礼又是家庭人伦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商末周初,男女关系混乱,婚俗不一,周公为了整饬民风,规范礼法制度,使男女之情合乎天道、人伦,专门就夫妻之道制定了一部法规。
这个法规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七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其中敦伦是周公之礼的重头戏。古代新婚夫妇年龄尚小,不懂夫妻之事,因此大人们有责任指导、敦教人伦。于是拿葫芦作教具,剖分之后合为一体,寓意男女结合,强调夫妇之伦的重要性。现代民间婚礼中仍可见到这一传统的延续。
再说周公解梦。史书记载了武王经常做恶梦的情况,他梦到商朝惊梦大业密谋泄露等。周公是解梦高手,每当武王惊醒来后便向他讲述梦境,周公则通过解梦来安抚兄长、缓解压力。周公解梦的方向是按照父亲的嘱咐来演绎梦境为吉兆。他宽慰兄长说他们的母亲曾经梦到商都朝歌遍地荆棘是商亡之兆。同时强调上天公正不偏袒商王,不因他们的祭祀奉献就对他们有所偏私。这使得武王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周公解梦不仅是解梦的过程也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的过程让人们相信天命所归周朝即将取代商朝的历史命运。在持续的梦境解析中,周公对伐商之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发挥。他向众人传达了王的使命:秉持天命,让天下的百姓生活在和平、公正与安宁之中,而非让他们处于惊恐与黑暗之中。这是上古所尊崇的王之德行。
周公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替天行道、传达天命的人,才能被称为有德之人,得到天命的庇佑。他鼓励姬发修炼德行,相信只要内心充满德行,就一定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并取代无道的商王。
姬发对这些话语半信半疑,但持续的噩梦使他不得不依赖周公的解析。他也接受了周公关于王之德行的教诲。
后来,姬发在听取兄弟姬旦的讲解时,还邀请了周朝的名臣岳父姜太公,共同商讨治国之道。他们共同密谋如何通过消灭商朝,将自己和周人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每天醒来后,姬发都会找周公解梦,晚上则与姜太公等人密谋策略。
在这过程中,周公之礼也逐渐被揭示出来。周公所倡导的礼仪,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例如半坡等文化遗存中的陶制葫芦器物,就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周公的贡献在于将这一仪式理论化、具体化。而汉代则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者。至于周公解梦的故事,虽然其中有多少真实性我们无法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也是后人假托的。然而无论如何,周公在辅佐兄长翦商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基本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封建制度、长子继承制度和井田制度。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和被人们尊崇的圣人。
在噩梦与密谋中反复挣扎的姬发,时常被朝歌人祭场的血腥所困扰,同时也梦想着千军万马直捣朝歌的壮丽景象。每次惊醒时,他的弟弟周公总是守候在旁。这些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宗法血缘关系,实现了家庭与国家的融合、政治与的融合。周公的礼法和解梦思想,虽然其中有后人假托的成分,但他对周族的贡献以及所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不可磨灭。他是礼乐文化的开创者,被后人尊崇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