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注重礼仪?盘点古代的十种敬称和十种
古代中国的语言艺术之韵——谦称与敬称的丰富多彩
你是否知道,在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称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色彩?从互相见面时的十种敬称,到自己称呼自己的十种谦称,每一个称呼都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领略这背后的文化魅力。
敬称,是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仰慕。那些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被尊称为“圣人”,如我们熟知的孔子便被称为“至圣先师”。而帝王,更是身披万丈光芒,被称为“万岁”、“圣上”、“天子”,其驾临人间,便是受命于天。殿下、麾下等敬称,更是对皇亲国戚、将军们的尊崇。除此之外,对方的亲属也各有其敬称,如令尊、令堂、令爱等,无一不体现出对对方的敬重。
而谦称,则是古人表达自我谦虚之态度的表现。古代帝王虽尊贵,但也有孤、寡等谦称。官吏们则以“下官”、“末官”等自称。对于自己的亲属朋友,古人则以“家”、“舍”等谦称来称呼。读书人则以“小生”、“晚生”等谦称来表达自己学识尚浅、资历尚浅。连老人也有老朽、老夫等谦称。女子则自称为妾。
尤为有趣的是,“我”这个在现代习以为常的自称,在古人眼中却是需要谨慎使用的。古人在社交和公共场合一般不敢自称“我”,而是选择更为谦卑的称谓。至少在唐朝时期,官僚们更喜欢用“卑职”,百姓则更愿意用“晚生”来指代自己。也有例外存在,如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的那位傲慢的人,他无论面对谁都不用谦称,而是用“我”自称,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自称“我”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古人的这些谦称和敬称,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礼仪的体现。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情感色彩。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学习那种谦逊、尊重他人的态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