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补贴发放标准2025
一、国家统一标准
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作业时,必须遵守国家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当室外温度超过35℃或室内温度无法降至特定标准以下时,劳动者应获得相应的高温津贴。这是工资总额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替代物品,如清凉饮料或防暑用品等,都不能代替高温津贴的发放。
发放条件
当工作环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应支付高温津贴:
1. 在室外温度超过35℃的露天环境下工作;
2. 在无法将室内温度降至33℃以下(不含33℃)的室内环境中工作。
基础金额
室外作业:每人每月的高温津贴不低于225元。
室内作业:每人每月的高温津贴不低于180元。
二、地方执行标准(部分省份展示)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高温津贴标准。以下是部分省份的示例:
江苏
在6至9月期间,针对高温天气下的露天作业或未达到室内温度标准的岗位,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
上海
6至9月,全市统一标准,针对露天作业和未达到室内降温标准的岗位,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
浙江
室外作业:每人每月300元;
室内作业:每人每月200元。若采取措施使室内温度降至33℃以下,则不发放高温津贴。
广东
在6至10月期间,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高温津贴,折算为每日13.8元。
三、其他重要规定
除了基本的津贴标准,还有以下重要规定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了解:
加班工资:高温津贴不计入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但需单独支付。
特殊群体保护:对于孕妇等特殊群体,不得安排其在特定高温条件下工作。
工伤认定:若员工因高温中暑而被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需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承担相应的费用。
四、地域差异说明
各地在高温津贴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一些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等,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温津贴的标准也相应较高,最高可达每月300元。而在发放时长上,也存在差异,如海南长达7个月(4月至10月),而北方部分地区如北京则主要集中在6至8月。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气候条件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