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建立政权称帝后,他在京城都做了些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历经无数王朝更迭,而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同走进明末闯王李自成的故事,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纵观华夏历史,不难发现,除却两次遭受外敌入侵导致的覆灭,其余王朝多是因内部矛盾激化而瓦解。正所谓“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明末的李自成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随后,他挥军北上,向都城北京进发。一路上,他如同锋利的剑,势如破竹。
当他的农民军到达复兴门一带时,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曾向朝廷提出妥协方案:封自己为王,允许他在西北割据,并承诺帮助崇祯皇帝抵抗满清。倔强的崇祯皇帝拒绝了这个提议。不久之后,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也前往景山自缢而亡,立国276年的明朝从此灭亡。
李自成仅在紫禁城待了42天。当他狼狈撤出北京回到西安时,不久便放弃西安逃跑。为何战局会突然逆转?看看李自成在北京的行为就能明白。
起初,李自成部队进入北京时,他严令军纪:“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井然,商铺照常营业。随着大顺军的钱粮日渐紧缺,他开始对京城进行搜刮。他的部队首先针对朝廷官员,四处抄家,并强迫人们交出“助军饷”。这导致京城人心惶惶。刘忠敏部制造了五千副夹棍,用来拷打那些无法交出足够钱财的官员。城中的恐怖气氛越来越浓,“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而李自成的部下也开始放纵自己,抢掠烧杀。这一切导致京城人心思变。最终,李自成只能仓皇撤出北京。
李自成曾试图招揽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但因为他纵容部下强掠,导致吴三桂转而投降清军。这一事件成为李自成失败的转折点。在遭受吴三桂和清军的双重进攻下,李自成只能撤退并最终导致失败。他的失败警示我们:即使拥有强大的武力,也无法弥补内部管理和决策的失误所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