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无能的谋士是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角形以其稳定的姿态,长久地存在于数学的画卷之中。而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存在,恰如一个坚韧的三角形,在蜀汉与曹魏的相互牵制中,维持了局势的稳定。蜀汉北伐曹魏,曹魏东征孙吴,孙吴又对着蜀汉施展策略,使得天下相对的平稳了几十年。在这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东吴的故事相对蜀汉和曹魏的描述来说较为隐蔽,它的崛起、传承和繁荣,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在这背后,有无数波折与坎坷。孙策在离世前对孙权的嘱托,“内事不决问,外事难断询”,仿佛预示着东吴未来面临的挑战。
曹操的百万铁骑南下时,东吴的实力显得颇为薄弱。面对这场生死存亡的考验,张昭作为江东文官的领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他认为投降曹操是保全江东基业的最佳选择,避免战火给江东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江东的武将们誓言死战不降,与文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周瑜为首的武官坚决请求抵抗曹军。孙权的决断最终选择了与联手对抗曹军。这场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为什么张昭选择请降而不是请战呢?作为臣子,他考虑的是自身的命运和江东的未来。如果孙权选择投降,他只需换一个辅佐的主子。而若东吴誓死不降最终被曹操击败,张昭恐怕也难逃厄运。幸好赤壁之战东吴大胜,张昭的投降之策并未被孙权怪罪。
而后在蜀军大举进攻的前夕,张昭再次建议投降请和,甚至提出让孙权把荆州让还给刘备以维护江东的和平。但孙权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他选择了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对抗蜀军,结果大获全胜,不仅成功守住了江东还重创了蜀国的元气。张昭的这些策略虽然在当时看似保全了江东的安危但在后人眼中更多地被视为稳健有余而果断不足的表现尽管孙权在某些时刻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但张昭在东吴的地位依然稳固因为他所提出的一些策略也符合东吴的长远利益只是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变数与未知只有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人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