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场尴尬又离谱
从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下雪场”活动透视营销乱象
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下雪场”活动,原本旨在复刻剧中的经典场景,带给观众别样的浪漫体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创意却引发了一系列营销乱象。
一、营销初衷与执行乱象的反差
片方精心策划的“下雪场”活动,希望为观众带来如剧中“张万森,下雪了”般的经典时刻。影院也为此纷纷推出特色放映,主打“影院飘雪”的新奇体验。由于设备标准不统一,放映效果差异极大。有的影院利用造雪机营造出震撼的“暴风雪”,有的则使用喷雪罐造成“局部小雪”,甚至出现了不可控制的“雪崩式”场景。观众在雪花中挣扎,出来后仿佛从雪堆里爬出。
二、安全隐患与体验尴尬
部分影院在使用喷雪罐时,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雪花泡沫易引发地面湿滑,导致观众滑倒,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为了规避风险,一些影院索性将造雪环节移至影厅外,这无疑削弱了观影的沉浸感。观众散场后普遍反馈“满身人造雪”,需自行清理衣物,也给保洁人员带来了繁重的清扫工作。社交平台上,“下雪场尴尬”“张万森局部暴雪了”等吐槽话题持续发酵。
三、营销噱头与口碑反噬
片方原本希望通过“下雪场”活动打造独特的观影仪式感,然而由于执行中的混乱,观众的心理落差显著。工业泡沫制造的廉价感与预期中的细腻情感形成鲜明对比,部分观众直言“粗陋”“出戏”。影院为迎合热度自发加场,造雪机甚至一度断货,非合作影院也跟风仿效,加剧了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
四、后续争议与行业反思
有评论指出,此类营销将观影行为异化为“社交打卡”,过度追求氛围感反而削弱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尽管活动创造了票房纪录,但高退票率、安全隐患及口碑争议暴露出“噱头营销”的可持续性困境。这也引发行业对如何平衡营销创意与观众体验、追求创新与保持电影艺术本质的思考。
从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下雪场”活动可以看出,营销创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规划,以避免出现乱象和负面效应。行业也需要深刻反思如何在营销与电影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满足观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