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贸易观念中,人们曾认为贸易是避免战争的调和剂。比如那些初始的岁月,当蒙古高原与中原大地还未开启贸易往来时,双方间的紧张局势持续了许多年。北方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使得物资变得匮乏,一旦粮食储备告急,南方的劫掠行为就愈发频繁。
在隆庆年间,贸易的大门重新打开,大规模的战争并未随之爆发。这是因为贸易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生活必需品的途径,而战争的高成本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贸易来满足需求。开原马市的建立,似乎为明朝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在历史的舞台上,女真部落曾是一盘散沙,没有成熟的社会机构,被蒙古人欺负时只能寻求大明的庇护。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军形成对峙之势的呢?
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来源并不稳定。获取粮食主要依靠和采集,这种方式的不确定性导致粮食供应不稳定。明朝时期,尽管传授了农业技术,但由于种植时机难以把握,粮食欠收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这些技术无法持久。
面对这样的困境,明朝在辽宁抚顺一带建立了“开原马市”。这个市场为女真人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他们可以用东北的土特产换取明朝的必需品,甚至一些看似先进的产品,如铁锅、锄头等。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东北的边境局势,还让女真人享受到了貂皮、人参等奢侈品的交易。
这一决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原本分散的女真部落聚集在一起,发现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纷纷在马市周围定居。这导致原本脆弱的游牧民族经济变得更加畸形,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耕种,转向和采集。
部落间的聚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竞争和冲突。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各个部落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明朝看到这种情况,开始扶持一些听话的武装部落头目。其中,王台就是一位被扶持的领袖,他的手下大将觉昌安后来成为了努尔哈赤。
正当这一切悄然进行的时候,“小冰河期”的到来成为了。关内的旱灾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加上沉重的税收负担,使得局势愈发紧张。原本即将熄灭的火焰再次被点燃,饥民们揭竿而起。与此关外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马市可以提供一些粮食,但貂皮和人参并不能当作粮食来食用。于是,努尔哈赤集结五千人马来到抚顺,通过人参交易要求金钱,否则就会引发战争。这成为了明清武装对峙的开端。
最终,李自成带领饿疯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而饿急了的清军也在山海关蠢蠢欲动。就这样,大明帝国在连串的危机中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