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引争议
在五月的一个晴朗日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迎来了一次意料之外的专家流失。在短短一天之内,心外科十四位专家集体出走,他们没有透露任何消息,仿佛一夜之间就从原本的医院消失了。原本繁忙的诊室变得空空如也,患者和家属们依旧如期前来,却被告知医生已经离职。这一切的变动,仅仅通过微信朋友圈短暂地掀起了一层涟漪。
与此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超声科、心外科、科等多个科室的骨干力量纷纷流失,其中高级职称的专家数量尤为惊人。这些专家的平均年龄为42.3岁,他们的离开无疑是对医院的一次重大打击。而他们的新去处无一例外地都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座医院的雄心壮志显露无遗。该医院的一位副院长向健康客户端记者透露,这一切都是新院长上任后的战略规划——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据了解,这是他们经过数月的精心策划,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的一部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陆续加入。
这种“虹吸”现象却在河南医疗行业内引发了争议。基层医院的负责人表示,大医院的虹吸效应不仅带走了人才,还带走了患者,这与国家推动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目标相悖。多位受访的基层医院负责人均表示担忧,这种虹吸现象不利于构建总量扩容、布局合理、群众便捷就医的医疗服务格局。
早在2018年,河南省卫计委就发布了关于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的通知,明确了人才流动的规范标准,划定了红线。而到了2020年,国家卫健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更是联合发出通知,明确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
尽管有政策的规定和限制,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仍然表示,他们已向郑州市委主要领导汇报了情况。他表示,人才流动本身并非不可接受,关键是如何流动。目前这种不透明的挖人方式,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的正常运营。
河南省卫健委的一位调研员也向健康客户端记者透露,他们已经了解到相关情况并发出通知叫停这种不规范的流动。由于郑大一附院是郑州大学的直属机构,省卫健委的约束力有限。这一现象的解决并非一时半会儿能够行得通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调整。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尊重人才流动的保障基层医院的权益,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的话题,也是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