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生于繁华,死于战乱,人(张謇)建立的
在1903年的大阪劝业博览会上,一位来自清末的状元,以他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意识到了博览会对于教育的重要价值。这位名叫张謇的人,对日本各项指标的深入对比后,坚定地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他在日记中郑重地写下了“教育第一”的感悟,并带着这份信念回到了中国。
张謇,一个在民族资本企业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更是中国首位博物馆的创办者。他的故事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流传,他的影响力跨越时代,延续至今。
追溯其起源,张謇的博物馆理念源于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度反思与对比。在国内,自古以来便有收藏的传统,但官方和私人大多仅限于收藏,很少对外展示。与此相反,国外的公共博物馆概念在19世纪便已诞生,一些传教士在中国举办的博物馆虽已先行一步,但他们的展览和开放方式对国人并不友好。
张謇在自费赴日参观期间,东京的帝室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识到,博物馆可以作为教育的有力补充,于是他深思熟虑后,向当时的重臣张之洞以及学部提出了创建自己的博物馆的提议。
尽管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但对于张謇提议中的某些部分并未给予积极响应。眼见提议无果,张謇决定自己掏钱,在老家南通修建了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是一座集历史、艺术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创立带有浓厚的清末维新思想色彩,即“教育救国”。
张謇特别看重自然科学类藏品,他认为这是启迪民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藏品,更重要的是以教育为目的,让更多的人通过参观学习,增长见识。
在清末时期,张謇的理念可以说是冒着风险的。有人担心参观珍禽异兽会惑乱人心,危害国政。对此,《申报》的一篇评论表示不解:参观真实动物来增长见识,难道不比读《山海经》强吗?
幸运的是,张謇的大生纱厂在这时已经开始见效,他的财富和毅力为我们铺就了一条真理: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为教育、为文化、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1905年,张謇迁走了30座荒坟,将通州师范学校的植物园扩展成了博物苑。他没有采用“博物馆”这个译名,而是选择了“博物苑”,因为他希望这个地方既是教育的场所,也是休闲的公园。
博物苑的主体建筑包括北馆、中馆和南馆。张謇负责出资和规划,而一位破格提拔的学生孙钺则负责日常运营。这个博物苑只对校外人员在周日开放,参观者需要领取观览证,并有工作人员引导参观。
张謇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启迪民智、传播知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平台。他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南通博物苑的观览之旅与文献珍藏
走进百年前的南通博物苑,你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历史与自然魅力的世界。这里,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丰富的故事。
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园。风车、水塔、假山、喷泉,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环绕花园的是一系列建筑,陈列着各种动植物。九间鸟室、八间兽室,还有花竹平安馆和温室花房,这里汇集了形形的生物,从丹顶鹤、东北虎到猩猩、鸵鸟,甚至包括脾气“不老好”的鸸鹋。张謇曾详细记录这只鸸鹋来自澳洲,身高丈余,性格极为凶鸷。
走到花园中央,便是中馆,这里是办公区域。张謇让孙钺在屋顶的观象台进行气象观测,从宣统元年元旦开始,南通地方报纸便开始了天气预报。
若想深入了解文物,南馆是个绝佳去处。这里收藏了丰富的古玩和工艺品,如唐代的雷琴和沈寿的刺绣作品。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藏品,如林肯床上的木片、晚清凌迟的小刀,以及袁世凯复辟时的洪宪国旗。北馆则是一楼展示自然标本,二楼展示书画等美术作品。其中,一具长达12米的鲸鱼骨架最为引人注目。张謇精心照料,确保鲸鱼骨架完整无损,据研究,它属于长须鲸。如今,南通博物苑还设有巨鲸天韵的常设展,以此向张謇致敬。
游览结束后,你还可以到苑品出售区购买一些纪念品,如价格合理的鸸鹋蛋。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镇江金山寺的和尚曾用鸸鹋蛋欺骗人们称之为龙蛋,直到一位南通人揭穿真相。
这些藏品的丰富得益于张謇的积极征集。他呼吁收藏家们捐出珍贵藏品,与众共守。在他的努力下,端方、叶恭绰乃至梅兰芳等人纷纷慷慨解囊,使得南通博物苑的藏品越来越丰富。
张謇对博物苑如同对待儿女一般,亲自写观览简章,设计一草一木,并撰写牌匾和对联。当他看到博物苑初具规模时,不禁骄傲地写下诗句:“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如今这首诗被刻在南通博物苑的外墙上。
张謇还聘请了诸多学者进行鉴定考订工作。文物自然不必说,就连自然标本也都使用林奈的双名法注上拉丁文,明确产地,化石则注明地质年代。这些标本大多数由孙钺亲手制作,有的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他对南通博物苑的工作尽心尽责,经常翻阅各类工具书,以便更好地完成陈展工作。
1914年,《南通博物苑品目》两册编印出版。上册记录了天产类标本,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下册则分历史、美术、教育三部,收录了大量历史文物。这些文献的集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张謇,这位传奇人物,在序中明确表示了对公法的尊重,特别强调即使面临战争,图书馆和博物苑等文化场所也不应受到侵犯,一旦受损,有权要求赔偿。他的坚定立场,在1920年日本官兵闯入博物苑时得到了验证,他为此还写信给日本外务省表示抗议。
令人痛心的是,张謇逝世后,他所珍爱的《品目》竟在日军的战火下化为乌有,变成了一堆废纸。1926年,张謇的去世使这一切变得更加凄凉。他的葬礼隆重而庄严,众多名人如赵尔巽、徐世昌、梁启超等都前来送别。民间更是以神奇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扶乩请神的活动自称得到黎山老母的附体,声称张謇的去世是文曲星归位。
棺材之外,人们传颂着越来越神化的张謇,而棺材内,则是那位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纺织事业因外国纺布倾销、军阀混战和资金周转问题而陷入困境。张謇去世后,博物苑因失去支柱而日渐衰败。
早在1922年,博物苑的困境就已经显现。到了1932年,《通光日报》记录了博物苑的衰败景象:兽室十室九空,房屋亭台破败不堪,露天陈列的珍贵物品也不见了。作者为博物苑的困境感到痛心,呼吁将其交给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否则不仅建筑会衰败,那些珍贵的古董也有可能流失。
两个月后,博物苑发生了文物失窃大案,总价超过20万元的80多件古物被盗。尽管警方迅速行动,成功追回赃物,但苑主任孙钺感到责任重大,无力支撑博物苑的运营,最终决定辞职。他的辞职信字字泣血,回忆了张謇在时的辉煌,以及现在的困境。
随着日军的占领,1938年3月,博物苑迎来了最大的厄运。新主任胡履之因相信日军会遵守国际法而没有转移藏品,导致大部分藏品在南通沦陷时被毁。抗战胜利后,博物苑几乎变成了废墟。
解放后,经过反复核对《品目》,南通博物苑原来的藏品只剩下100余件,与巅峰时期的10023件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张謇以推动教育为己任,他的教育事业远不止博物苑这一部分。南通博物苑的兴衰几乎就是一部近代史。历史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对于像张謇这样的先驱人物。他不仅塑造了南通的现代面貌,更在教育、慈善、文化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张謇,这位旧学出身却对现代化教育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先驱者,不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人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还开设了淮海实业银行、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等一系列教育机构。他还创办了贫民工场、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慈善机构,以及图书馆、更俗剧场等文化机构。他的这些贡献不仅震惊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使得美国学者杜威在访问南通时惊叹不已,赞誉其为“教育之源泉”。毫不夸张地说,张謇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南通的现代化进程。
张謇的一生中创办了超过370所学校,其中包括现今的复旦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前身。这些学校为南通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在南通博物苑,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张謇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南馆二楼的他手书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依然留存,诉说着他对教育的期望与追求。
走进南通博物苑,仿佛置身于繁华与战乱的交织之中。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张謇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更是南通文化的一张名片。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丰富的展品,更能感受到张謇对于教育的深沉情怀。他对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在博物馆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而更多关于南通博物苑的故事,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深入探索。
张謇的传奇故事和他对南通乃至整个中国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他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索张謇的传奇人生。
世界奇闻录
- 南通博物苑-生于繁华,死于战乱,人(张謇)建立的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 神奇的汉字佛儒道三家的精髓,都在同音同调
- 哥斯拉真的存在吗?南极哥斯拉的真面目
- 快手官方网站客服
- 甘肃女子杀害子女原因
- 易经入门-《易经》究竟是什么?《易经》可以改
- 古巴比伦的文字是什么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简介
- 埃及图坦卡蒙陵墓,坟墓被诅咒了?
- 联通充值q币短信方式
- 人与动物交配犯罪案大全 前苏联人兽杂交秘密实
- 柠檬初上第36集剧情介绍小檬消失8年真相揭晓
- 为什么要叫丰臣秀吉为猴子 他长得像猴子?
- 1949年长江炮战,国共联手炮击英舰
- 解密731部队至少生产2470枚细菌炸弹
- 华阳夫人简介
- 海瑞的简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