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成为太后临朝听政后,为何突然下诏还政
驾崩后的李治,虽身为天子的他,其实权力之炬并未全然燃烧。在遗诏中,他只是简单嘱咐:“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那唯一的托孤大臣裴炎,在关键时刻以中宗服丧为由,请求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于是,武则天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者。这一转变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布局。
服丧的日子仿佛漫长的岁月,然而武则天却在这短短的二十七天里展示了惊人的智慧与政治手腕。她连环三招,初步稳定了局势。她稳住朝局,调整人事布局;安抚宗室,重用亲信;稳固地方,加强各地军事部署。这些举措显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决心。
李显除丧后发现自己成了空有头衔的皇帝,被母亲废除并流放。而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毫不留情地铲除了所有反对势力。即使是李旦即位后,也不过是她的傀儡皇帝。此时的大唐朝廷内忧外患,反对势力层出不穷。但武则天始终强势压制,用酷吏肃清异己,令满朝文武胆寒。
就在武则天野心毕露之际,她突然下诏还政于皇帝李旦。这一举动令人大跌眼镜。难道是她作为李家的媳妇良心发现?或是试探儿子的野心?其实并非如此。权力一直是武则天一生的追求,她不会轻易放弃。这一举措的真实原因有两点:
武则天需要获得现任皇帝李旦的授权来名正言顺地掌控君权。她知道李旦生性温和、与世无争,并且了解她的野心。当母亲提出还政时,李旦表现得十分乖巧,请求母亲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得到授权后便得以光明正大地掌控朝堂。
这一还政之举也有震慑反对者的意味。武则天长期占据君权的野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现在皇帝已经表态,一部分反对者失去了借口,选择沉默或明哲保身的人大为增加。这也给了武则天打压铁定反对派的充足理由。此后,零星反抗取代了大规模的反抗,武则天的铁腕统治逐渐稳固。她手持酷吏这把利剑,舞动刑柄,一路向前,为自己的女皇之路扫清障碍。
武则天的崛起是一个充满智慧、策略和决心的过程。她不仅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初步稳定了局势,还通过一系列举措铲除了所有反对势力,最终成功掌握了大权。即使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她也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用铁血和智谋书写了一个传奇的女皇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