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苏轼苏辙名字由

宇宙奥秘 2025-06-09 08:46www.198689.com宇宙奥秘

苏洵为何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苏轼和苏辙?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深意呢?让我们一同其中的奥妙。

苏洵,这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造诣的大家,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的命名,显然也是深思熟虑过的。长子名为苏轼,次子名为苏辙,这两个名字背后都与古代马车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苏洵的文章《名二子说》中,他明确阐述了自己为儿子们命名的理由。长子苏轼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车上的扶手——“轼”。尽管它看似在车轮、车辐、车盖等部件中并不显眼,但去掉了它,车便不再完整。苏洵借此寓意,希望苏轼能注重外在的装饰,学会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冲动,对人不过于坦诚。

而对于次子苏辙,他的名字来源于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借此比喻,希望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虽然无法显耀功名,但也能免于灾祸。

那么,为何堂堂“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会有这样的期望呢?这还要从他的坎坷求官经历说起。

苏洵并非一帆风顺地走上科举之路。他27岁立志读书,之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和茂才异等的考试,但都没有考中。在嘉祐二年,他的儿子们一举考中进士,而他却并未提及自己的考试情况。或许,苏洵有些伤感于自己的科举之路与儿子的轻松登科形成对比。他对功名的追求如此执着,却又如此难以触及。

那么,为何苏洵的科举之路如此坎坷呢?除了当时的进士选拔名额较少这一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他的文章往往直接陈诉时弊,矛头直指国家大政,这种直率的性格使得他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

为了儿子的前程,苏洵带着他们走出书房,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虽然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等文坛宗师的赞赏,但他的直性子也无意中得罪了一些人,包括王安石和宰相富弼。在一次文会上,苏洵对朝廷局势的见解与宰臣的主张相悖,他的主张对待西夏应以战争取胜而非贿赂路线,虽然赢得了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的赞扬,但却惹怒了执政的宰臣。

王安石的政见与苏洵不同,批评苏洵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苏洵便写了一篇《辨奸论》来反驳王安石的言论。这一举动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富弼对苏洵也心生反感,对苏洵主战的政策不予置评,却攻击他热衷功名求官心切、操守问题严重。宋仁宗听闻这些后,便放弃了提拔苏洵的念头。

在这种背景下,苏洵为自己的儿子们取这样的名字,或许也有希望他们吸取自己的教训,学会在世事中保全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灾祸。虽然他的科举之路坎坷不平,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关爱从未改变。在科举考试的辉煌成就背后,苏洵,这位文学巨匠,在儿子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放弃了科举之路,决心专注于著述,希望以文字传世,留下自己的名声。这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决定,反映了他的独立精神和深厚学识。

当宋仁宗亲自下诏邀请他参加舍人院考试,这本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殊荣,但苏洵却以自己已有的名声为理由,推托有病,没有应召。他的这种态度,展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虽然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走得更高更远,但这并未减少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苏洵晚年,尽管对功名不大在意,但看到两个儿子少年成名,他心中既有欢心又有担忧。长子苏轼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而次子苏辙则性格沉稳。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性格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对苏轼的担忧源自于怕他不善修饰自己的锋芒。而对苏辙,他则更加放心,因为苏辙的性格更像端庄宽仁的夫人程氏。

益州知州张方平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人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拜访他时,他对苏轼的评价极高。在一场作文比赛中,苏轼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而苏辙则表现出稳健的实力。张方平对两个孩子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他预见长子苏轼可能会因为过于直言而遭受挫折,而次子苏辙可能会因为其稳健和谨慎而在日后取得更高的成就。

苏轼后来因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在新旧两党的争斗中遭受打击,历经黄州之贬和海南之苦。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牵连,但他懂得明哲保身,最终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这一切正如苏洵所料,他的眼光和智识令人叹服。

对于自己的孩子们,苏洵有着深深的期望。他在他们的名字中寄予了深深的寓意。苏轼,寓意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苏辙则寓意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平稳前行。而苏轼后来写的一首诗也表达了他对孩子的期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与苏洵的期望如出一辙,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

苏洵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和文学巨匠。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及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智慧和眼光使他成为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故事和教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历史的奥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