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萨朗是怎样的
羊皮鼓舞与萨朗:羌族舞蹈的双重魅力
在羌语中,有一种舞蹈被称为“莫恩纳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羊皮鼓舞。原本,这种舞蹈是巫师在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法事活动中的表演。巫师,被尊称为“许”或“释比”,是即便在农业生产中也身兼数职的神秘人物。舞蹈根据祭祀的需求,由一名或多名巫师进行表演。
大型的法事活动中,有一位戴着金丝猴皮帽的巫师,手持神杖和盘铃,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挥舞法器,引领着身后的6至8名巫师。他们一手拿着单面羊皮鼓的把手,一手挥动着鼓槌进行敲击,走出简单的队形。开始时,鼓声低沉,盘铃声轻缓,舞步单一且迟缓,仿佛形成了一种、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的降临。随着节奏逐渐加快,动作力度增强,巫师的蹲跳、转打显得情绪振奋,似乎在表达他们已经得到了神力,成功驱走了鬼怪邪魔,为羌寨带来了平安。这些击鼓的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去除了迷信色彩,演变成了一种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其中一些如“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蹲跳击鼓等技巧更是精彩纷呈。
另一种深受喜爱的舞蹈是“萨朗”,在羌语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这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其独特的“胴体环动”如同“摇”一般。舞者在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内容广泛,词句丰富,正体现了舞蹈名称的“唱”与“摇”的双重含义。
当群众跳“萨朗”时,男女各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起舞前,男女轮流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带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歌词与舞蹈并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随着节奏加快,领舞者会加快舞步,变换动作。男女舞者随着他的步伐协调而舞,常常展开竞赛,气氛热烈。舞至高潮时,男队高喊“呀喂”,女队应声“学喂”,作为结束。接着,又换唱新曲,重新开始,循环往复,让人陶醉在这羌族舞蹈的双重魅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