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国力如何?为何没有国家攻
探索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场震撼人心的战略决战——长平之战
走进历史的长廊,我们总会为某些战斗和战争的残酷而震撼。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略决战——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不仅让赵军最终战败,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对于很多人来说,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令人心悸。赵国的失败,失去了45万精锐士兵,仿佛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根基。这场大败,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这场战争中,胜利者秦国也损失惨重。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长平之战中,这条真理被无情地验证。
那么,问题来了,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获胜但国力虚弱,为何其他五国却迟迟不敢行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原因。
据《史记》中《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损失过半,国内一度空虚。白起也曾向秦昭王进谏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兵日至,彼诸侯怨秦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即便在秦国损失惨重之际,其他五国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决。
就楚国而言,虽然曾是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但在长平之战爆发时,楚国已经走向衰落了。秦国多次伐楚,使得楚国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态度。
韩国和魏国在长平之战时的立场已经变得摇摆不定。韩国选择与秦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秦国国力空虚,但依然不敢轻易对秦国动手。魏国则希望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考虑到秦国的实力和将领的才能,魏国依然十分忌惮。
至于燕国和齐国,在战国后期对于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的行为持乐观其成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与秦国之间隔着其他诸侯国,即便成功击败秦国也难以占领其疆域。燕国和齐国不仅很少参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行动,还经常对秦国的行动进行助攻。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接受了秦国的割地求和,但在割地上存在分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这引发了邯郸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魏国和楚国支援赵国,最终击败了秦军。由于邯郸之战的惨败以及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国一度停止了一统天下的步伐。这也为后来的英雄登台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场震撼人心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虽然获胜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其他五国则因为各种原因而迟迟不敢行动。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