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最终是秦统一六国,六国人才明明就远超过

大明星 2025-07-09 08:56www.198689.com大明星

在战国时代,六国人才济济,诸如战国四君子所养的士,数量庞大。相比之下,秦国的人才似乎并不如六国之多,甚至曾发生过将前往秦国谋生的知识分子全部驱逐的情况。历史却告诉我们,秦国最终成功灭掉了其他六国。难道说,人才对国家的强盛并无益处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为了明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战国时期的人才概况。当时主要有四种人才类型:儒家、道家、墨家和纵横家以及兵家。

儒家倡导克己复礼,注重君王的道德修养,对富国强兵有一定的贡献,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国家财富总量有限,对百姓的福利投入增加,必然导致国家的物资储备减少,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儒家学说并无与军事相关的思想,对强兵并无大助。

道家与墨家则主张和平、反战,对于富国强兵并无太大助益。

而纵横家和兵家则大不相同。他们专注于计谋和诡道,通过外交策略或战争策略为国家获取利益。虽然这种手段更像是一种短暂的“骗术”,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为国家带来利益。最终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法家则主张统一意志,实施激励机制,实现力量的集约化、集中化。显然,法家在争霸时期是最有用的思想,法家人才也是最有价值的人才。

在这些人才流动方面,儒家很少去秦国,他们心中有正统思想,瞧不起秦国。而道家和墨家的人才则不愿从官,更不愿去六国或秦国。去秦国的主要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人才,这些恰恰是对富国强兵最有用的人才。可见,秦国集中了当时最有价值的人才,而六国则更多地集中了一些用处不大的人才。

再来看六国对人才的使用情况,他们在人才选择上往往缺乏连贯性。国君凭个人喜好选择人才,导致国家政令缺乏延续性。遇到明智的国君,国家会强盛;遇到不明事理的国君,国家则陷入动荡。如齐国,齐桓公在位时国家强盛,但他去世后,国家立刻衰败。

而秦国则从始至终坚持法家策略。即使秦孝公不喜欢商鞅,商鞅的改革政策仍然被延续下来。这使得秦国的国政具有延续性和积累性,国家自然越来越富强。

人才对国家的富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正确使用人才,并持续不断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正确的政策和持续的人才投入是确保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

上一篇:肿瘤里的蜈蚣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