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狱的起源与发展
这个词,本为国人独创,虽都说起源很早,但若真要追溯其最辉煌的开始,或许应是在某一特定时期,那时因文字而招来的灾难,让儒生们倍感聒噪,甚至因此遭受埋没。
详细论起,古代中国因言获罪的情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臣子向皇帝进言时触犯了皇威,从而被降罪。另一种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因言论问题被有关部门察觉,进而被告发至皇帝面前,导致身陷囹圄。
第一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尤其在那些不讲理的年月,与皇帝对话的风险极高,尤其是遇到暴君时,连拍马屁拍不好都可能丢掉性命。但话说回来,这种风险多少是臣子们自找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果是言官,更是职责所在。做什么都有风险,做官也不例外。
许多臣子为了规避风险,选择模棱两可的话语,含糊其辞,或者干脆不说话。但总有一些人,觉得必须讲话,即使讲的可能是皇帝不爱听的话。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行为似乎是在“找死”。这些人求的是死后的名誉。所谓“文死谏”,自己虽可能累及骂名,却能为皇帝留下青史。
反过来,今天人们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狱,在古代其实并不多。尽管说皇帝专制统治,但真正专制到家的皇帝并不多。那时候没有专门的检查机关,文人写了什么,是否印刷出版,皇帝可能都管不过来。真正在乎文人文字的皇帝,大多出现在某些特定时期,如少数民族当家时。这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镇压汉人士大夫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文人墨客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可能低至八娼、九丐之下,他们甚至靠写小曲编杂剧来维持生活,但在他们的剧本中却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在金元时代,汉人文臣因文字而遭祸,往往是因为他们过于文雅的拍马屁被异族皇帝误解,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汉人自己的皇帝中也有懂行的,如果他们看到了某些大不敬的文字,同样会生气。但相对来说,特别敏感的人并不多,不会见到某些诗句就认为是对清朝不利。这样的事一般需要专门的御史来检举,而在那个时期,御史并不常管这种事。真的管了,多是因为党争或是某些人的言论过于离经叛道。例如李贽案,他的言论过于强硬,得罪人太多,最终引发了文字狱。古代的文字狱并不像今天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它主要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即便对于李贽与苏轼的遭遇,文字狱的处理看似并不严厉,但庄廷案却是清朝第一宗惊天文字狱,其残酷程度令人震惊。这是一个富家子弟为了追求留名后世的梦想,竟购买他人稿本,雇人删改,最终却引发一场大祸。
此案始于一个闲得的富家子弟的突发奇想。他想要通过立言留名,却发现自己并无此本事,于是他便购买了朱国祯的明史遗稿,雇佣他人进行删改。这一举动却被一个曾被革职的知县吴之荣告发,引发了一场轰动江南的大案。
据说,吴之荣原本只是想借此机会敲诈庄家一笔钱财,以便贿赂上司谋求复职。庄家并未如他所愿,于是事态逐渐扩大。此案的严重性导致了全案牵连上千人,七十多人被杀,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庄廷虽已去世,但其尸体被剖开戮尸。他的弟弟庄廷钺作为家族的唯一幸存者,也被凌迟处死。整个家族被牵连其中,男丁被杀,女眷则被发配到黑龙江为奴。
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些被庄家请来作序、校阅的名士,很多都未曾真正看过书稿,却也被一网打尽。连书的刻工、发售者以及购买者都一并被处死。当年的刻工,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只是被人雇来干活,根本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否有犯禁内容。他们却无端遭受了这场大难,丢了脑袋。地方官从巡抚到学校教官,也纷纷被杀或流放。
这种株连之严重,简直创下了人类历史的奇迹。晚清人许指严曾言,这种事情放在其他朝廷,顶多不过焚书劈版、罚款褫夺功名而已。但在清朝,其处罚之严厉令人震惊。仅仅是因为书中有些地方按照汉人的习惯,将满人视为狄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需要按照谋反逆罪来追究。几个关碍的文字,就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和造反案件。满人的皇帝对于文字禁忌极为严格,哪怕只有一个字触犯禁忌,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江南的士人因为一本小小的明史而遭受了惨重的灾难。更为恶劣的是,那个打小报告的吴之荣不仅得到了庄家的全部财产,而且官复原职,此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四品大员、都察院的高官。这开了一个鼓励告诘、背后告密的头,从此士大夫人人自危,道德大坏。
清朝的皇帝与近代的相比,的确没有所谓的昏君,个个都有励精图治的雄心。这种雄心的背后却是严苛的文化钳制和思想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不惜反应过度、神经过敏,用前所未有的残忍手段和大肆杀戮来震慑士人。甚至,清代的皇帝连臣子提意见都不赞许。谁敢提批评意见,轻则发配、重则杀头。在西方的冲击面前,清朝的知识界在应对外部变革时显得力不从心,皇帝和士子都交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这种残忍无道的文字狱让士大夫们失望已久,使得这个国家的知识界在面对西方介入时丧失了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