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曹操建72座陵墓背后的隐情
曹操,虽未称帝,但其权力之巨与帝王无异。在古代帝王纷纷选择豪华墓葬的背景下,曹操却独树一帜地选择了薄葬。他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薄葬”的帝王。伴随着他的离世,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人们普遍认为曹操设立了七十二座“疑冢”,而他的真实陵墓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是个谜。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廿三日,魏王曹操在洛阳驾崩。随后,他的灵柩被运回了魏国国都邺县。在次年的二月廿一日,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亲自指定的寿陵——高陵。对于陵寝的位置,他在生前发布的《遗令》中已有详细交代,即位于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岗之上。
那么,“七十二疑冢说”究竟从何而来呢?实际上,这一说法与曹魏历史的兴衰密切相关。曹魏的正式皇帝只有三代,统治时间不过数十年,未能统一国家且寿命短暂。此后,朝代更迭,邺县作为魏国国都也经历了兴衰。约在曹操去世后的360年,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摧毁了邺县,且之后再未重建。加之邺县地处漳河附近,随着漳河的改道,城池及主要标志物逐渐消失。
如今,当我们来到曹魏邺城的旧址,唯一的明显地面遗迹是一座土台——金凤台。这座昔日空中楼阁的盛景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下,已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土丘。同样,曹操的高陵也随着地表建筑的消失而难以确认具体位置。事实上,至少在八九百年前,人们就已经难以找到曹操墓的位置了。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一诗中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这正是对曹操墓失迹的真实写照。
尽管历经千年风雨,曹操的影响力依然不减。他的智慧、胆识和功业永载史册。他的陵墓位置却成了一个谜团。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在探寻中感受到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