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鲁迅收入那么高为何不纳税?

奇闻趣事 2025-04-01 08:02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从鲁迅的薪资看,他的收入在当时的背景下堪称丰厚。从1912年至逝世前的岁月,鲁迅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且经济无忧。鲁迅的薪资状况引人关注,特别是在现代收入转换的对比下,更是令人瞩目。尽管鲁迅的收入极高,但关于他的税务缴纳情况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鲁迅的高收入和他几乎未缴纳个税的故事。

陈明远曾详细计算过鲁迅的收入状况。在前期,鲁迅在北京教育界担任公务员的十四年间,他的总收入相当于现今的328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他当时的月收入已经堪比现今的2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后期,鲁迅在厦门、广州做大学教授以及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的时期,他的年收入和月收入依然十分可观。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鲁迅都是名副其实的高收入人群。

高额收入的鲁迅的税务缴纳情况却引人注目。让我们回溯到1914年,那时的北京效仿日本,颁布了一份《所得税条例》,意图对个人的薪资等收入开征所得税。尽管条例已经颁布,但由于种种阻力,这一政策并未得到有效实施。事实上,仅在1921年,曾试图先行征收官吏的俸给,但结果仅征得10310.67元,这场短暂的征收行动很快便告终止。

鲁迅作为教育部公务员的身份,在这场短暂的税务变革中或许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由于历史背景和政策执行的问题,鲁迅几乎未缴纳过个人所得税。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和思考: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税收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为何鲁迅几乎没有缴纳过个税?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隐藏在历史深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更令人惊叹的是,以猪肉购买力为标准计算,鲁迅的收入购买力在今天依然令人惊叹。以猪肉价格作为普通生活成本的参照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收入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购买力。这也进一步突显了鲁迅的高收入地位以及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鲁迅的高收入和他几乎未缴纳个税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历史背景和政策执行的问题,也让我们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鲁迅这位文学巨匠自参加工作起至其生命终点,他的税务生涯可谓别具一格。从1922年至1936年,北洋及国民虽有意征收个税,但始终未能如愿。尽管鲁迅的收入颇为丰厚,但他却几乎未缴纳过个人所得税。

鲁迅未曾担任过国民公务员,也不是党员,因此并未受到对公务员及党部工作人员的所得捐的影响。实际上,除了在1921年缴纳过不足25块银元的税之外,他的生涯中几乎未有过个税的缴纳记录。

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才正式开征个税。这时,如果一个人的月收入达到4万,需要缴纳的税额高达1922元。这样的制度在民国时并不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异常。费正清对此提出了批评,指出不征所得税加重了普通人的消费税负担,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那么,为何民国时期征收个税如此困难呢?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阻力。

是民意的抵制。以1921年的所得税征收实施工作为例,当时仅从公务员身上征到1万多元,这一尝试最终成为了一个笑柄。这其中,有组织的民意抵抗是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商会联合会等组织在《申报》上公开表示否认当时的所得税政策。他们指出,所得税的细则存在不公平之处,要求先废止其他恶税,并切实履行保护工商的政策。简而言之,当时的工商界非常注重税收背后的契约关系,他们认为只有在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人民才会承认并缴纳新税。

征收个税的困难也与客观环境有关。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政治局势等均对税收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在遥远的1929年,财政部聘请的美国甘末尔顾问团,其中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E.W.Kemmerer,他在货币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华夏大地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对国民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不要推行所得税。这一建议的背后,隐藏着三条深刻的理由。

从经济角度看,当时中国的新式工商业尚未充分发展,税源有限,这就使得所得税的推行变得困难重重。技术上的难题也显现无疑。没有大规模的新式工商业,就难以普及新式的簿记制度。由于当时缺乏健全的记账、查账制度,同时国民也没有详细、精确的人口调查、职业调查以及收入调查,根本无法征收所得税。行政上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国民缺乏合格的税务官僚团队,加之租界及地方军阀的影响,行政权难以统一,避税、逃税的手段层出不穷。

因为以上所述的两个主要原因,直到关键的1936年,国民仍然只对公务员及党务工作人员征收所得捐。那一年,因为对日备战的紧张局势,国民不得不提出征收所得税。孔祥熙曾明确表示,我们身处非常时期,要想救亡图存,就必须未雨绸缪。虽然民族存亡的危机激发了民意的共鸣,使得抵制声音消失无踪,但由于客观环境并未改善,所得税的征收总额依然极低。在战争期间,所得税收入仅占岁入中不属于借贷收益的3%-4%。

提及鲁迅,他在1936年10月离世,未能赶上为抗战缴纳个税。按照1936年底国民制定的个税税率标准,并参考1927-1936年间鲁迅的月均收入,我们计算出他每月需缴纳的个税金额。鲁迅当时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4万元。也就是说,若他未去世,在抗战爆发时,每月收入4万元的他,需缴纳1922元的个税。这一税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重。

国民在宣传中曾公开表示,税收的多少并非其主要目的,他们更看重税收的政治意义。所得税的实施被视为培养民族道德的重要工具。通过税收,可以判断国民是否愿意爱其国、能爱其国。

在近代中国所得税的开征进程中,国家税政的民间参与和官民交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魏文享在其著作中详细探讨了这一主题,让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情况。崔敬伯在《所得税实施问题》一文中,也对所得税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1927年至1937年的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阿瑟恩杨格详细描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财政经济状况。而在同一时期,1936年的个税征收办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这个办法,课税方法采用的是超额累进制。对于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从事各业的人,他们的薪给报酬有一个明确的纳税标准。

具体来说,每月平均所得未满三十元的人不课税;收入在三十元至六十元之间的人,每十元纳税五分;超过六十元至一百元的人,其超过的部分每十元课税一角;超过一百元至四百元的人,每超过一百元的额度,每十元追加一角;超过四百元至八百元的人,每超过一百元的额度,每十元追加二角;而超过八百元以上的人,每超过一百元的额度,每十元的税额都会有所增加,直到每十元课税二元为最高限度。

对于每月所得之超过额不满五元的人,其超过部分却是免税的。这种细致的划分显示了中国税收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谢霖在《中国现在实行的所得税》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一制度。对于鲁迅这样的高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是否需要纳税以及如何纳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事实背后可能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个人的收入结构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他们是否真正需要纳税。更多详情,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一话题的背后故事。

以上内容生动且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所得税开征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从魏文享的探讨到具体的个税征收办法,再到鲁迅收入纳税的趣谈,都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