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印度 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衰败了?
西元十世纪末,在位于中东的阿富汗,国的苏丹马诃慕德率领军队大举侵入印度。他先后十七次对印度进行破坏和掠夺,给佛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那个时代,教有着排斥异端的教规,佛教因此受到了残酷的摧残。一些佛教教义被解读为鼓励杀戮,例如央掘摩罗的故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徒对佛教的敌意。
面对这样的摧残,佛教徒选择了回避。他们中的许多人逃往尼泊尔和西藏等地,以密教的形式继续维持佛教的生命。大乘佛学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延续。一些人认为密教的兴起预示着印度佛教的毁灭,但这并不公允。事实上,正是密法的存在,使得佛教在严重的摧残下维持了二百年。
随着入侵的加剧,印度的重要佛教中心超岩寺被摧毁。那是佛教大德们藏身之地,也是最高的学府。当这个地方被毁后,许多佛教大德开始迁移到西藏等地。这使得西藏的佛教得以兴盛,而印度的佛教则遭受了重创。十六世纪以后,印度的佛教彻底失去了生存土壤。而在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巴利文系的佛教得以传承;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则发展出了汉语系的佛教;在西藏、蒙古等地区则保留了藏语系的佛教。至今如此,印度的佛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繁荣,而世界各地的佛教仍在持续发展。
近世以来,随着国际学者对印度佛教遗迹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他们发现尽管佛教历史悠久,“佛陀的教义却仍是如此新鲜而且合乎时代思潮的要求”。这说明佛教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只要有众生存在的地方,只要有善根存在的人,就会接受并传承佛教的教义。我们不必过分悲观地认为佛教已经毁灭或被其他宗教所超越。实际上,只要我们的善根还在,佛教就在我们的心中。如今在寺庙里仍能找到佛教的存在痕迹,仍有佛像、经书和大德们弘扬佛法。但如果人们的善根消失殆尽那么佛教的存在就可能不再被人所认知。在我们这片繁华的土地上,有着十二亿的人口,然而真正深入信仰佛教的,恐怕不到一亿。西藏的几百万信众虽然坚定,但汉地信仰佛教的人数,依然是个相对较小的群体。
在火车上,来来往往的僧人似乎总是那么几位,数量并不多。我们在四川、温州等地遇见的僧人也是如此,谈起来也总是在说那几个熟悉的面孔。那些真正选择出家的汉僧,数量更是难以统计,就算在几大寺院如昭觉寺这样的地方,人数也仅在数百人左右。其他的寺庙,有的百余人算是大庙,有的仅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只有一两个僧人,这样的寺庙在我们国家数不胜数。
接触到佛教的人也并不算多。许多所谓的教徒,其实只是希望佛教能保佑他们发财升官。在温州,我们曾遇到一个打扮像干部的男士,他在天王殿前恭敬地拜弥勒佛。虽然他不了解正确的拜法,但当我们教他时,他十分听话,按照我们的指导认真地拜了许多次。
当他告诉我们他拜佛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时,我们虽有些惊讶,但也理解并赞叹他的诚意。我们鼓励他继续信仰,未来或许能得到感应,真正走入佛教的大门。这样的佛教徒其实很多,他们虽然倾向于佛教,但所求依然是世间的福报,如家庭平安、子女顺利、生意兴隆等。
对于这些人能否算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我们按照《广论》的严格标准,他们可能还未达到下士道的标准。下士道不仅仅是追求人天乘的福报,更是要放下现世的追求,专注于解脱之道。如果我们还执著于现世的享受,那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世亲菩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虽属于有部,但对经部合理的部分也采取接纳态度,对有部的过度执著则进行驳斥。这种精神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著自己的观念,认为自己的就是好的,别人的都是错的。我们要虚心学习佛教的真谛,不论是哪个宗派。
我们学习《俱舍》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佛教的教理,更是为了在面对一些佛教内部的派系之争时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不能像有些学密的居士那样看不起念佛的居士,认为他们是幼稚园的学生,而自己是大学生。真正的佛教徒不应该有派别之见,而是应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要深入理解佛教的精髓,不被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不应过于狂妄自大。我们要以世亲菩萨的精神为榜样,虚心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走出轮回的苦海,实现真正的解脱。在纷繁复杂的宗教领域中,佛教作为一种深奥的宗教体系,有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正如问题中所提及的,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却为何会在其发源地衰败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佛教诞生于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其智慧与哲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的某些教义和实践方式可能未能适应这些变化,导致其在印度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印度教和教等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也对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压力。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教义的解读和传承可能存在分歧,不同的宗派和流派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冲突。这种内部的纷争可能会削弱佛教的力量和影响力,导致其在印度的衰败。
即使佛教在印度面临困境,它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说明佛教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于那些热衷于佛教的人们来说,他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佛教的教义和实践方式,以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正确性。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修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精髓和内涵。我们还需要保持对不同宗派和流派的开放态度,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促进佛教的繁荣和发展。
佛教虽然在印度面临衰败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和意义被削弱。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佛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实践,传承其智慧和精神内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佛教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更多关于佛教的深入解读和探讨,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一起探索佛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