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范长江回忆台儿庄大战
战地记者范长江回忆台儿庄大战:英勇报道与战火同行【图文】
作为奇技网的小编,我在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一篇关于战地记者范长江回忆台儿庄大战的文章,在此与大家分享。
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此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他的名字在新闻界如雷贯耳。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前往前线采访。范长江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同伴们深入战争第一线,到战事最激烈的地区,通过报道、评论、照片和电话,宣传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与人民大众对前线的支持。
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召开首届代表大会,范长江在会上致辞,鼓励青年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担负起抗敌救亡的任务。会后,范长江等一批记者北上,前往徐州。4月4日抵达第五战区司令部,谒见了李宗仁将军。他对范长江说:“你是著名记者,你的报道文章给我们鼓舞士气,我代表抗战前线的将士们感谢你们。”
1938年4月6日,范长江与陆诒抵达孙连仲司令部采访。孙连仲回忆说:“台儿庄大战时,只有范长江和陆诒两位记者跟到前线。范长江抢到最早反攻胜利的消息,为《大公报》发了‘号外’。”范长江不仅及时传递战况,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英勇。
从池峰城的指挥所出发,范长江一行穿越炮弹横飞的小村庄,沿着临台支线铁路向台儿庄进发。铁路两旁的麦地里遍布弹坑。当他们接近台儿庄南站时,遭遇敌机的侦察与轰炸。在紧张与危险中,他们通过车站北段的地下室洞口躲避,随后冒险通过运河浮桥进入台儿庄西门。范长江在《慰问台儿庄》一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所见所闻,用“炸裂了的土地”来形容战争的惨烈。
进入台儿庄后,范长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现实:满街的瓦砾、沙土、破纸、烂衣,所有房屋都遭受重创。在这废墟之中,他发现了战利品和敌军日记中的打油诗:“四小时下天津,六小时占济南,小小台儿庄,谁知道竟至于这样困难!”这首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展现了敌人的狂妄与无知。范长江的采访与报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战争记忆。
范长江的英勇报道与战火同行,他的文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新闻工作者和爱国人士,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铭记历史。范长江踏遍台儿庄的城墙内外,笔触间展现了一场壮烈的战争画卷。从西北角到北城墙,再到张庆照连长坚守的断墙,每一处焦土、每一道伤痕,都诉说着战争的惨烈。在范长江的笔下,敢死队员的英勇无畏、战地的残酷现实,以及战争的惨烈程度跃然纸上。
在台儿庄的城内外,战争最激烈的地方是西北角。尚斌排长带领五十七名敢死队员,携带、大刀和,绕至敌人后方,与敌人展开肉搏,将敌人全部消灭。四十四名队员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范长江继续沿着北城墙东行,目睹了台儿庄街区的惨状,焦土一片,千疮百孔。
在战地采访中,范长江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还听到了官兵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黄昏时分,他回到旅部,与许多官兵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我军必将胜利。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全城,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刊登在《大公报》的头版头条,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范长江在台儿庄大战期间的新闻报道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新闻专电和战地通讯不仅报告了事实,鼓舞了民心,而且他的论述还推动了军政状况的改进。他的新闻报道真正实现了新闻的社会预警和干预生活的功能。他和陆诒冒着炮火深入前线,看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将其反映出来,这种精神和职责值得称赞。周恩来同志也对他们的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十年后的今天,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这些文字让我们铭记那些新闻工作者在艰苦岁月中冒着敌人炮火用生命为我们撰写的战地凯歌。他们不仅是新闻的传递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报道不仅记录了战争,更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勇气和信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些新闻工作者的贡献和牺牲。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个时代的勇气和信念,为未来的道路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