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宋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世杰士大夫之国最
张世杰,南宋末年的大将,崖山海战的指挥官,他的伟大不亚于任何一位古今名将。他和陆秀夫、文天祥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大宋奋斗到最后一刻,宁死不降。他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说到历史上的英雄,李靖是其中之一。大唐时期,李靖消灭了北方强敌突厥,为中华带来了安定。同样值得称赞的是窦宪,他消灭了匈奴,为当时的社会消除了威胁。到了唐代,北方两大超级强悍的游牧民族都被消灭,蒙古高原因其地理环境,终究成为游牧民族的乐园。
汉民族的敌人远不止这些。在五胡乱华时期,羯族的残暴导致它们最终被各民族联手绞杀。强大的鲜卑人在南北朝后逐渐被汉人同化,隋朝以后,鲜卑人几乎消失。氐族则在南北朝的历史舞台上逐渐融入汉族和羌族。羌族历史悠久,主要在中原之外的边缘地区活动,对汉民族不构成大的威胁。羌族部落党项人创建了西夏,是羌族的一次闪光。随着蒙古人的征服,羌族再也没有建立过像样的国家,逐渐融入藏族和汉族。
在民族战争的长跑中,汉民族凭借文化的优势和族群的庞大成为了胜利者。这是客观的历史规律。
在宋朝,面对接连不断的游牧民族崛起,其敌人中最为强悍的首先是契丹。契丹是鲜卑的混血后裔,他们从东北的辽西崛起,建立了大辽帝国。随着中原的混乱,契丹人占领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辽宋对峙期间,东北的女真人开始崛起,建立了金国。号称满万不能敌的金国大军横扫腐化的辽国。而后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并建立强大的军队。蒙古大军在凶悍的攻击下金国最终灭亡。蒙古与南宋的战争中,攻破了南宋的防线并开启了长达45年的残酷战争。最终南宋只剩南方五省之地,面对蒙古大军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抵抗而最终灭亡。在这历史洪流中张世杰成为了主角之一。张世杰本是汉族人出身于金国将领张柔部下后投降宋朝成为将领吕文德麾下的优秀军官从小兵一路晋升至军官他的生涯也因此成为崖山海战的传奇人物之一为国家的存亡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民族英雄的英勇本色和决心毅力的精神风貌令人钦佩不已。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张世杰,这位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以吕文德麾下的勇猛之将身份崭露头角。他的九死一生之功,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地位。
1268年,蒙古大军猛攻襄阳,张世杰率领两千骑兵勇敢救援。面对封锁的襄阳通道,他无法深入敌后,只能退守鄂州。彼时,他的困境和宋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
襄阳城破后,周边宋军将领纷纷投降或撤离,元军甚至派出汉奸试图招降张世杰。他坚决拒绝投降,率领五千人死守鄂州。面对襄阳附近庞大的蒙古大军,他的坚守显得尤为悲壮。
随着鄂州的失守,张世杰率残部撤退,接到了临宋朝廷的勤王命令。那时,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蒙古大军都势如破竹。他们的陆军尤其是骑兵无人能敌,而水军也在攻打襄阳的过程中逐渐壮大。
南宋败局已定,军队和都陷入混乱。1275年,贾似道在安徽芜湖与蒙古人决战,集中了南宋几乎所有的机动兵力。面对蒙古骑兵的猛攻,宋军一触即溃。蒙古水军也发动猛攻,击毁俘虏了夏贵的水军千余艘军舰。
丁家洲之战后,南宋残余主力几乎损失殆尽。蒙古大军沿着长江分水陆推进,沿途的南宋守将纷纷投降。在这个危机关头,张世杰与文天祥挺身而出。尽管他们明白挡住蒙古大军是不可能的,但仍然尽力抵抗,收复了平江、安吉、广德、溧阳等地。
随着蒙古大军杀到镇江附近,临安的南宋朝廷生命进入倒计时。张世杰明白水军是最后的希望。他联络其他将领,制定反击计划。由于其他将领的怯战和损失惨重,张世杰的焦山之战孤军奋战,最终失败。
面对训练有素的蒙古水军,张世杰的水军多是临时拼凑,训练很差。在战斗中,蒙古人释放火箭,燃起满江大火,张世杰的水军几乎全军覆没,长江防线基本崩溃。临安危在旦夕。蒙古大军分多路突进,南宋的命运岌岌可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张世杰的英勇抵抗成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南宋末路:坚守与陨落
在历史的尘埃中,西路溧阳的南宋守军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拼死抵抗蒙古骑兵的猛烈冲击。两万余名官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展现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斗志。尽管伤亡殆尽,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载史册。
与此中路的常州之战也异常惨烈。数千宋军在此刻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连僧侣都拿起武器,参与战斗。蒙古大军在攻破常州后,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整个城市只剩下七个活口。这一幕,无疑是南宋历史上的重大悲剧。
随着元军的两支陆地大军逼近临安,水军也逼近杭州湾,南宋朝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张世杰上奏希望将南宋皇室护送至南方,建立流亡朝廷,然而朝廷内的声音却是主和派占上风,不愿南逃。
无法左右朝廷决策的张世杰,只得带着军队撤退到浙江定海,以避免元军水军封锁钱塘江。不久,临安失守,宋恭帝赵显被俘,南宋朝廷正式灭亡。赵显在1323年不幸被刺死,理由竟是触犯文字狱。
在这危难时刻,张世杰仍然坚守初心,继续战斗。他杀死了多名蒙古派来的游说使者,坚决抵抗蒙古的侵略。他得知杨淑妃带着二王(赵昰和赵昺)成功出逃后,便迅速与他们汇合。随后,在温州、福州等地,他们共同组织起南宋的流亡朝廷。
连续作战一个月的宋军终于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军舰阵型被攻破,败局已然注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世杰挺身而出,率领着一部分船只试图进行最后的突围。
在突围之前,张世杰特地派遣船只去接走陆秀夫和皇帝赵昺。陆秀夫目睹了水军的溃败,知道大势已去,南宋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
面对混乱的局面,陆秀夫无法确认张世杰的真实意图。他担心张世杰会将小皇帝赵昺带走,献给蒙古人。但陆秀夫作为一位忠诚的南宋士大夫,他并不惧怕死亡。他对皇帝赵昺表示:“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只能以身殉国了。大宋天子,岂可受辱于蛮夷!”说完,他背着小皇帝赵昺,毅然跳入海中。
得知皇帝自尽的消息后,船上的军民纷纷选择跳海自杀,他们宁愿死也不肯做亡国奴。据史书记载,跳海自尽的军民多达十万人。蒙古水军中的汉人见状惊恐万分,纷纷高喊投降才能活命。但南宋军民们不为所动,包括老人和妇女都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
崖山海战后十日,整片海域仍然漂浮着无数尸体。张世杰得知消息后,只能独自进行突围。他试图让杨太后主持朝廷,并寻找新的赵氏后代作为皇帝,继续维持流亡朝廷。
当杨太后得知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也已经去世时,她选择了跳海自杀。张世杰将杨太后葬在海边,然后退至广东阳江海陵岛继续与元军作战。海上突然刮起猛烈台风,部下们纷纷劝他登岸躲避。张世杰却淡定地表示他已经尽力了。他接着说道:“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却后能够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没过多久,台风打翻了张世杰的坐船,他以身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虽然张世杰的战绩并不出色,败多赢少,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大宋战斗到最后一刻,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绝对是一位真正的名将。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很多人无法理解张世杰和陆秀夫的行为,认为他们缺乏理智。甚至有人认为陆秀夫是在孩子。这些人并没有领悟到汉文化的精华——士大夫精神。这四个字“舍生取义”是这些勇士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不是当年那些蒙古人可以轻易理解的。
崖山海战是大宋的谢幕之战。辉煌的士大夫之国由此灭亡。张世杰、崖山、大宋,你们的壮烈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