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掩大恶揭开“好好先生”冯道的真实面目

奇闻趣事 2025-04-01 17:32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历史上的冯道,他的名字或许不是如雷贯耳,但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他却创造了一项独特的官场记录:事五朝十帝而不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生长于五代十国的冯道,之所以在历史留名,不是因为创造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绩,而是因为他那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官场策略。他在中国最混乱的五十年中,历经五个朝代,侍候了十位皇帝。他的仕途如同鱼得水,历任宰相、太师、太傅,位列三公,宦海生涯长达三十年。他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中国古代官场中的第一不倒翁。

冯道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关键在于他的处世哲学。他曾在《长乐老自述》中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知足常乐,识时务是他的生活态度。而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他与各种领导的交往中。

冯道所侍奉的十位皇帝各具特色,其中不乏无耻之徒。比如后晋之主石敬唐,为了稳固地位,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冯道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次,冯道被派往契丹出差。契丹的耶律德光想挖儿子石敬瑭的墙角,对石敬瑭冷嘲热讽。此时冯道展现了他的智慧,他说北边是爹,南边是儿,都是为自己家打工,给谁干不一样?这种圆滑使得耶律德光非常受用。后来冯道更是被赐金赏银回国。但即便这样,冯道还是侍奉起了契丹这个胡人皇帝。

凡政坛不倒翁,都需要厚脸皮和投主所好的本事与手段。冯道一生换了十个领导,他们大多喜欢顺手的老奴大勤务兵,而冯道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会在领导面前释放善意,证明好好先生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在领导面前不摆谱,私德也颇有口碑。

但冯道的真正面貌是否如此简单呢?作为一个宰相级人物,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施一点小恩惠,而是让整个国家的黎民安居乐业。从这个角度看,冯道的行为颇受争议。他在乱世中似乎并未做出令人钦佩的决策或行动。虽然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但他的行为终究被质疑是否失大义存小义。

冯道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是一位无愧天地的好人吗?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答案。无论如何,他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乱世之中生存并非易事,而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生存下来那么简单。在历史的记载中,冯道似乎是一个善于骑墙的人物。每当面临重大是非问题时,他总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从不提前坚定自己的立场。他善于观察形势,总是选择跟随最有权势的当权者。他的这种骑墙态度似乎是他保持长久生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

但如若他真有心行善,何不选择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为何非要在这复杂多变的政治漩涡中委曲求全,甚至在助纣为虐中寻找生存的机会呢?说到底,他的这种行为无非是对权力和富贵的贪恋。

冯道的人生哲学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明哲保身。他所谓的“明哲”,其实是对中庸哲学的精通;他所要“保”的,是他的官宦身份和地位。这充分表明,冯道的重心在于做官和维持其官职。我们不应忽视他所做的坏事,而只看他在表面上所行的好事。他侍奉的十位皇帝,多数并非明君,冯道自居为他们的忠臣,那不就是帮凶吗?他所做的一些看似自保的行为,实则暴露了他特有的恶性——为了保住官职,甚至可以助纣为虐。

我对冯道这类人物的批评,并非是对贤人的要求过高。即使以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来评判,他们也未能达标。面对强大的恶势力,人们通常有三种选择:抗争、沉默或助纣为虐。显然,冯道等人选择了第三种,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自保,而是公然作恶。

我们都知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保是每个人的本能。但冯道这类人为了自保而伤害他人,显然突破了做人的底线。他们外表看似忠厚,实则毫无底线,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无胆、无耻、无是非,一生只恋权位,虚伪处世。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如何能够特别敬重他们呢?

以上是“奇技网”为您带来的小善掩大恶——揭开“好好先生”冯道的真实面目的全部内容。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频道!

上一篇:三国辛毗怎么死的?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