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的发电机行动

奇闻趣事 2025-04-03 02:40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二战中的英国“发电机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图文详解

这是一篇关于二战中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图文详解。作为奇技网的小编,我将为大家分享这一历史事件。

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军事行动代号。在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联军在比利时西临海峡的敦刻尔克地区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撤退行动。这项军事行动由英国人命名为“发电机计划”。

早在5月19日,英国战时内阁就预见到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于是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全权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负责指挥。计划原本设想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

随着形势的恶化,原本计划的三个港口中只有两个能够使用。5月26日晚,英国海军部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预想的更为险恶。30万英法联军的唯一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的海岸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拥有优良的港口设施,如果充分利用,联军可以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两周来该地区一直遭受德军的猛烈轰炸,港口设施严重受损。唯一能供船只停泊的东堤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简易木结构堤岸,水流湍急,船只停靠十分危险。

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来组织这场撤退。他们面临三大航线的选择:Z航线航程最短,但处在德军炮火封锁下;X航线距离稍长,但英军已在航线上布设了区;唯一能够使用的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尽管没有德军炮火的威胁,但德军飞机的空中威胁却大大增加。

撤退行动一开始,英国海军部就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这些船只包括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等,甚至私人游艇也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加入救援行列。先后有861艘各种船只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前往敦刻尔克接应英法联军官兵。与此英国空军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尽管未能阻止德机对敦刻尔克的空袭,但英机给德机造成了沉重打击。

在这场撤退行动中,坦南特上校表现异常出色。他在组织撤退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并在战后获得了重要的职位。他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中负责领导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道工程建设,为登陆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电机行动”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他们的勇敢行动不仅为二战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英国海军全力以赴,调派了一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和二十六艘其他舰艇前来支援。这是英国海军自战争爆发以来,首次运用军舰来运输人员。满载官兵的军舰在深水中航行,甚至微微倾斜,但海军官兵凭借卓越的驾驶技术,全速穿越了波涛汹涌、炮火连天的英吉利海峡。

尽管英国的海空军已经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只,他们无法迅速地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军舰,撤退进度极为缓慢,一整天仅撤出了7669人。

当晚,德国海军的潜艇、艇和扫雷艇从刚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港口出发,试图在夜色的掩护下攻击正在撤退的英国船只。取消了装甲部队的前进停止命令,让英法联军胆寒的装甲师再次投入战斗。

在战场上,德国陆军的步兵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接扑向敦刻尔克。眼看无法派遣更多部队前往拦截,英法联军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卓越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能力巧妙地突破了德军的包围。全师分乘600辆军车,通过独特的夜间行进方式,在所有军车的减速器上涂上反光油漆,利用隐蔽的后挡泥板下的小灯照亮道路。后一辆车的司机就利用这点亮光紧跟着前一辆车,整个车队严格实行灯火管制,趁着夜色悄然撤出。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蒙哥马利还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弯处设置了交通纠察哨,指挥车队行进。就这样,第3师在夜间行进了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军的包围,并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方,建立起坚固的防线,有力地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

蒙哥马利的出色军事才干在此战中脱颖而出,他因此被升任为第2军军长,开始在战争中大放异彩。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英军的赞誉,也让他在二战中成为英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严令下出动轰炸机大队,试图突破恶劣天气的限制。到达敦刻尔克后,由于能见度极差,他们被迫带着弹药返航。英军则趁此机会,加紧组织官兵的撤退工作。

由于港口严重受损,海滩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官兵们每50人一组,每组由一名军官和一名水手带领,从海滩下海,涉过逐渐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然后,他们乘坐这些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最终撤回英国。这一刻,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但英军官兵的勇气和毅力让他们成功突破了德军的封锁,为二战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世界奇闻录六大伟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