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有大将蒙恬还有几十万大军 扶苏为什么不反
扶苏,这位拥有仁德之名的大秦长子,在公元前210年的上郡秦军大营中,面对一道来自皇家的圣旨,选择了自杀。这不禁让人产生诸多疑问,为何扶苏没有抗争,甚至没有试图去理解这封圣旨背后的真相?
面对宣读圣旨的使者,扶苏准备自尽,而蒙恬则竭力劝阻。蒙恬认为天子在外,未立太子,他们手握三十万大军,所承担的是国家的重任。然而扶苏却感叹父亲要儿子死,何需再确认?最终选择了自杀。
扶苏和蒙恬,尽管统领长城兵团十多年,却难以立刻反抗。大秦的军制规定,玺、符、节三位一体方可发兵。当年权势熏天的嫪毐曾企图挑战这一体系,伪造御玺并准备发兵作乱。然而当秦王嬴政使用真御玺和虎符调兵时,几乎无人响应嫪毐。尽管诛杀扶苏、蒙恬的诏书可能是伪造的,但御玺、虎符的真实性确保了胡亥的使者拥有发兵的优势。
扶苏和蒙恬,尽管他们在秦军中有深厚的权势和影响力,但若要振臂一呼反抗,却并非易事。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理由,以他们的实力和威望,完全有能力打破这一体系。扶苏死后,蒙恬曾要求复请,表示自己虽然是囚犯,但凭自己的势力足以反叛。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以仁德闻名,拥有极高的名望。甚至在扶苏死后不足半年,起义者仍打出扶苏的名号来号召人心。
扶苏在面对处决的诏书时,却选择了仓促赴死。他过于关注“父亲要儿子死”的情感,而忽视了对大秦的责任和对真相的追求。他的软弱不仅使自己稀里糊涂地死去,也使大秦陷入了阴谋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二世而亡”的命运。
在残忍、阴险的权力漩涡中,扶苏的软弱是一种逃避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他选择抗争,或许能为自己和大秦带来不同的命运。但这也许只是一种假设,历史永远无法重演。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情感因素,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该硬气的时候,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