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的作品赏析
王时敏,生于明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十九年(1680年),江苏太仓人,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的原名是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传承的艺术之家,祖父在万历年间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收藏,他对宋、元名画无不深入研究。
王时敏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国朝画征录》记载他“天资聪颖,广博雅致,擅长诗歌和书法,尤其对绘画有独特的天赋。”他的祖父因此托付董其昌来指导他。在董其昌的悉心指导下,他少年时期就开始摹仿古人,深入研究传统画法,尤其对黄公望的山水画情有独钟,刻意追摹。
明朝覆灭后,清军入关,王时敏选择了归顺,并得以保全性命。此后,他隐居于山林之中,专注于绘画艺术,并致力于培养子孙们的学习。他的九个儿子中,多数在清廷担任官职。其中,八子王掞(颛庵)更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而他的孙子王原祁也在康熙九年成为进士,深受康熙喜爱,并主持绘制了《万寿盛典图》。
王时敏在绘画领域始终坚持“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便踏上了摹古的道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研习,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原则。他力追古法,刻意模仿古人,每一幅画都汲取了古人的精髓。尽管他在模仿古人的画作时,形体和样式都十分相似,但其中的意境却截然不同,这主要源于他独特的精神气质。
王时敏在模仿古人笔法时,表现得更加严谨、认真、规矩。这也使得他的画作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较为刻板,但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匠心独运。他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扇面虽为临摹之作,却能集各家之长,浑然天成,韵味十足。
王时敏是一位具有天赋和才华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人的敬仰和模仿,也展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他的艺术成就和对绘画艺术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