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越海战 (2)
背景与起因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越南屡次对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进行侵占。进入八十年代后,其军事存在持续扩大,特别是在1980年代,这种趋势愈发明显。1987年,中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示,决定在南沙永暑礁建立编号为74的海洋观测站。这一决策却遭到了越南的阻挠。
越南的挑衅行为在1988年初愈发明显。他们调集了包括HQ604、HQ605运输船和HQ505登陆舰在内的舰艇,多次干扰中国的施工并抢占周边岛礁。到了3月13日,越军更是公然登陆赤瓜礁,拆除中方标志并插旗挑衅。
战斗过程
冲突终于爆发。1988年3月14日黎明时分,43名越军士兵在赤瓜礁向中方人员开火,打伤了战士杨志亮。中国舰艇随即展开自卫还击。
海战持续了短短的48分钟,却意义重大。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海军以“南充”号(502舰)、“湘潭”号(531舰)、“鹰潭”号(556舰)等舰艇为主力,依靠100毫米和37毫米舰炮的火力压制了越军。战斗中,越军的HQ604运输船被击沉,HQ605受重创后自沉,HQ505登陆舰也遭受重创并搁浅。中国方面仅消耗了551发炮弹,且舰艇完好无损,仅有一人受到轻伤。反观越军,除了伤亡人员外,还有大约61人失踪,40余人被俘。
结果与影响
这场战斗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中方不仅夺回了赤瓜礁、永暑礁等6座岛礁,还实际控制了华阳礁等9个岛礁,为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海军的首次远海自卫作战,成功地打破了越南在南沙的扩张企图。通过联合国项目,中国在南海的存在得以合法化,进一步强化了其主权法理依据。
关于这场战斗的指挥官陈伟文,他的果断反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尽管战后他一度被调离一线,但他在2016年获得了国家的表彰,认可了他的贡献。
伤亡对比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方面仅有一人受到轻伤,而越南方面则有两艘舰艇沉没,一艘重创,同时有大量的伤亡人员(包括失踪和被俘人员)。
后续发展
此战后,越南未再大规模挑衅,转为小规模侵扰。而中国则通过不断的岛礁建设,逐步强化了南海的实际控制,为21世纪的南海战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