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都需要粮草 那么士兵们是怎么解决粮食
在古代,粮草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对于行军打仗的士兵来说,粮草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很多人对于古代粮草的了解并不深入,接下来,就跟着风趣网小编一起,探寻古代粮草的奥秘。
在古代,士兵们的口粮并不像现代那样丰富多样。常听人说“粮草粮草”,其中这个“草”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一般干草,而是专指马草,也就是喂马的干草。而“粮食”则是士兵们的食物。
在唐朝以前,小米是士兵们的主食,搭配大米和小麦。为何小米如此受青睐?因为小米的保质期较长,可以保存九至十年,而大米则只能保存五年。在战争中,士兵们无法及时更换粮食,加之古代交通不便,运输粮草成本高昂,因此常常会尽可能多地带一些。
古代的军粮以粟米为主,《》中就有“仓赡军粟陈腐不可”的记载。除了主食,军中也配备有一些肉类,如腊肉。在汉末时期,腊肉已经出现,因其可以长时间保存,所以士兵们会携带一些腊肉上路。士兵们还会打猎捕鱼,以补充伙食。
蒙古军的干粮更为特别。他们有一种叫风干牛羊肉的食物,这种食物不仅口感好,而且保存期长。蒙古军一般会把这些牛羊肉磨成粉末,需要时再加水泡发,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压缩军粮了。
除了主食和肉类,古代的军队还会带“酱”,就像现在的留学生出国时会带老干妈一样。酱是军队里重要的调味品之一。一斗米会配半升的酱,以此来提高伙食的口感。
至于马草,喂马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除了采集马草作为储备,青草茂盛的季节里,各地还会将马匹放出,就近放牧。采完马草后,还需要对马草进行筛选、处理,才能喂给马吃。料豆的储存、使用也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马匹的营养供给。
古代粮草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细节。从主食到肉类,从酱到马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努力。正是这种智慧和努力,支撑起了古代军队的长征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