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蔬菜滞销到底堵在哪
一、流通环节遭遇挑战
随着疫情的蔓延,防控措施的实施,多地对外来货车实行了严格的管控政策,如“提前报备”、“隔离管控”等。这不仅使得外地客商无法进入产区进行收购,本地货车也由于担心隔离成本过高而犹豫不决。甚至一些持有“绿色通道”通行证的货车也遭遇了额外的过路费或障碍。物流的“梗阻”严重影响了蔬菜的流通。
二、供需失衡的矛盾加剧
一方面,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的蔬菜产量激增,由于气候优势,部分蔬菜如山东的大白菜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品种单一和上市时间集中使得价格受到压制,引发菜农的恐慌性抛售。另一方面,由于餐饮行业的萎靡,如疫情导致的堂食暂停,蔬菜的需求端急剧萎缩。居民的消费习惯改变,选择囤货或替代品,进一步加剧了蔬菜的滞销问题。
三、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传统的产销模式下,农民主要负责种植,销售的环节依赖中间商。一旦中间环节出现断裂,如物流受阻或收购商减少,菜农便缺乏直接对接市场的渠道和能力。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质期短,但由于冷库等基础设施的不足,无法有效延长销售周期,使得滞销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河北邯郸的蒜苔,由于积压超过5个月,面临腐烂的风险。
四、信息与政策的不对称
菜农对市场供需变化的预判能力缺失,盲目扩种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市场需求下降时,他们往往无法及时作出调整,导致蔬菜的滞销。虽然部分地区尝试通过线上平台拓宽销路,但推广覆盖面有限,政策的响应也显得时效性不足。
典型案例对比:
面对滞销问题,各地区的情况和应对措施各不相同。厦门翔安在需求恢复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对接商超和企业包销,上线农产品对接平台来应对。河北邯郸则因为冷库积压和东北市场萎缩,不得不寻求低价抛售,但仍面临巨额亏损。河南商丘的蔬菜因为外销阻断和品种单一的问题,即使降价到成本价的1/40仍难以销售。
蔬菜滞销的背后,实质上是供应链韧性不足与市场调节失灵的综合体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完善冷链物流、建立产销预警系统、推动订单农业等长效机制入手,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的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