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怕老婆而引发的文字狱清代文字狱档案
史上那些诛心——从文字狱看清朝的人性考验
近日,我购得《清代文字狱档》,翻阅之下,发现其中详细记录了清朝的文字狱全程,从民间的告发、地方的上奏,到皇帝的批复、审讯、定案、量刑,无一不备。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回望18世纪,血雾弥漫,各种声音在其中交织:哭声、惨叫声、幸灾乐祸的冷笑,以及严酷无情的呵斥声。在所谓的“乾隆盛世”的锦绣之上,文字狱留下的污点显得格外刺眼。
合上书页,我远离这片血雾,不禁思考:是因为文字狱的存在,导致中国人做人的门槛被抬高,使得做人成为一门技术活吗?在清代的盛世之中,多少人的才华被消磨在寻求自保之上?
在此,我愿分享其中一个案件的部分审讯记录,与大家共同。
乾隆四十六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公元1781年),乾隆皇帝在河北保定。一位名叫尹绍淳的男子带来两份报告给皇上。第一份报告是替已故的父亲尹嘉铨向皇上请求追赠荣誉。报告中,尹嘉铨请求皇上记起自己曾经的夸奖,并赐予其父尹会一谥号,希望将这份荣誉永远传承。乾隆皇帝并未欣然接受这一请求,他朱批道追认封谥是国家大典,不可妄求。他念及尹嘉铨出于孝心,免其罪行,并警告他若再不守规矩,将严惩不贷。
尹嘉铨并未止步,他递上了第二份报告,提出将父亲的牌位迁入孔庙,与孔子一同不朽。他再次提及父亲生前推荐的杰出文化人士汤斌,请求将汤斌的牌位与尹父的牌位一同安置在孔庙中。这一请求让乾隆皇帝大为不悦。要知道,进入孔庙是怎样的荣誉?那是对一个人极高评价和认可的象征。尹嘉铨的父亲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这种荒唐的请求就如同三流小说作家想进入法国圣贤祠一样不合理。
这个案件只是清朝文字狱中的冰山一角。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无奈。或许正是因为文字狱的存在,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保护上,而非真正地发挥自我才华。这是一种对人性的严峻考验,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