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大败呢?只因为他的连营吗
在公元221年,皇叔率领的大军挥师伐吴,其大都督之职的任务是抵挡吴国的进攻。与陆逊一同位于南岸的战场上,从西至东,可见刘备、冯习和陆逊的身影。在这场战役中,马鞍山作为战场西北方的重要据点,是刘备回蜀的唯一通道。而后续的峡谷地形,使得大军无法迅速行进,这为刘备的撤退提供了可能。
整个战争期间,黄权一直在北岸防备曹丕,无法及时参与南岸的战斗,这无疑为刘备的失败增添了客观因素。若马鞍山之战时,黄权的兵力已超越刘备,若二人合兵一处,陆逊恐怕难以占得便宜。历史的发展却并非如此。陆逊沿江突进至刘备与冯习之间,发动反击,将冯习围困。刘备则被迫退守马鞍山,试图守住入蜀的门户。但败局已定,他只能烧甲撤退,勉强逃脱。陆逊已占领马鞍山,黄权欲回已不可能,只得投奔曹丕,战争结束。
谈及夷陵之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江边紧邻山丘,不利于水陆并进的战术实施。刘备从奉节起兵,在巫山击败吴军后,为何选择在夷陵对峙?这是因为陆逊有意在此地决战。此地地形使水军无法靠岸提供实时支援,水军若驻后方则兵力分散,若上岸则成为刘备集中兵力的策略之一。
地势险峻的夷陵不利于陆军大规模进攻。刘备被陆逊逼至此地,失去了顺江而下的优势。双方在此对峙,均无隙可乘。刘备虽久经沙场,试图以吴班精兵引诱吴军出击,但陆逊机智过人,反偷袭冯习,导致蜀军阵脚大乱。刘备屯兵猇亭之时,军事上已无望取胜。他之所以继续坚持,是为了等待秋天的枯水期及曹魏的支援。事实上,夷陵之战仅是曹丕三路伐吴的前奏。
在汉中征伐战中,刘备亲自率军前线作战。曹魏诸将对他深感敬畏,认为只有张郃能与之匹敌。从敌方信息可见,刘备虽非神机妙算,但历经汉末战火的洗礼,确为沙场老将。败于陆逊后,刘备深感愧疚与遗憾,他恨自己不如年轻人的指挥能力,也恨自己轻敌的错误。
个人认为,刘备的连营策略本身并无错误。他主要输在没有足够的水军支援,这一点连陆逊也曾在给孙权的奏折中承认过。两千年来,只有曹丕认为刘备输在连营策略上。然而曹丕的军事能力远不及刘备。他的妄言误导了中国人两千年,甚至连罗贯中也未能幸免。现代人对夷陵地形的考察证实,刘备的连营是合理的。历史上能在腹背受敌时获胜的仅有一人,其他人往往难以抵挡敌方的前后夹击。刘备虽为沙场老将,也未能避免这种局面。演义中称刘备连营导致大败,实际上是因为陆逊的前后夹击使他不得不退回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