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吉尼斯记录(9478人齐包粽子迎端午!屈原故
屈原故里秭归,一幅壮美的文化画卷在屈原祠前徐徐展开。摄影大师郑家裕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历史时刻:近万名群众齐聚一堂,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成为欢乐的海洋。在屈原广场,万人空巷,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场地中央,“中国端午”四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彰显了这次活动的特殊意义。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逢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这里的人们用包粽子的方式,将这份古老的端午文化传承下去,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参与者们身着绿色丅恤,头戴橙色帽子,将秭归特产——秭归脐橙的色彩元素融入其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余岁,最小的年仅5岁,共同用指尖力量创造着“万众(粽)一心,共圆中国梦”的秭归精神。洁白的糯米、一颗红枣,象征屈原刚直不阿的品行和爱国爱民的红心。有棱有角的外形,更是展现了屈原的个性。
秭归县第一实验中学的教师吴玉萍,带着学生们参加挑战活动,一边包粽子一边讲解屈原文化,让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感受到端午粽中的深意。非遗民俗在三代人指尖传承,隆重的端午习俗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岁月记忆。
挑战活动现场,人们手法娴熟地包着粽子,屈氏后人围在大簸箕边,包出的粽子更标准、花样更多。“我们包的是粽子,传承的是爱国精神!”来自“中华屈氏第一村”的屈家明说。
当认证宣布本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时,现场掌声雷动,人们兴奋地击掌喝彩。这次活动共使用4000斤糯米、40000片粽叶、1200斤橙酱,成功包好16400多个独具风情与风味的“脐橙粽”。
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表示:“端午文化在秭归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端午习俗已经成为人民爱国情感的集体表达。”这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不仅是传统端午习俗的延续和创新,更是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释放文化活力、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秭归县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文化传承的平台,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延续文化根脉,留住历史记忆。
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秭归端午文化的魅力,也向世界展示了屈原故里的独特魅力。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勇介绍,每年许多中外游客都会涌向秭归,了解屈原文化,体验端午习俗。秭归的端午习俗早已飞出国门,走向世界。秭归将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与柑橘文化融合,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用文化创意提升了产品内涵和价值。(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