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英法联军撤退,德军为什么选择原地待命-_德军为什么不打敦刻尔克
趣闻】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联军的生死时速与德军的战略考量
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的一次生死时速。面对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强势攻击,英法联军在溃败的边缘挣扎。就在关键时刻,德军却选择原地待命,让英法联军有机会完成大规模撤退。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战略考量。
敦刻尔克,这个小小的港口见证了二战初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近百万英法联军在此绝境求生,借助无数船只,成功撤走了近34万人,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对于德军的决策,人们至今仍然困惑。当时,德军坦克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之遥,却下令全军停止追击。这个决定无疑为英法联军提供了宝贵的撤退时间。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战略考量是关键。虽然英法联军已被包围,但贸然发起攻击可能会引发英法联军的疯狂反扑,导致德军承受重大伤亡。敦刻尔克地区的沼泽地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考虑到德军装甲部队的长远任务,不宜冒险行事。
对军部的把控也是决策的重要因素。战争爆发后,德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一些陆军将领出现自我膨胀的现象。为了压制这种现象,决定将追击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空军去完成。尽管空军司令戈林信心满满地保证空中完全封锁英法联军的退路,但实际上高估了空军的能力。
还有政治目的的考量。他希望通过给英国一个台阶下,让英国成为自己的盟友。毕竟德国在征服英国上存在困难,如果能够与英国和解,将更有利于对抗苏联和美国的崛起。德军装甲部队原地待命不进攻,正是给出的台阶。英国首相丘吉尔并未接受这一策略。
在这场军事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二战初期的复杂局势和战略考量。德军的决策不仅受到战略、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涉及到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军部的把控能力。这场大撤退不仅考验了英法联军的应变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