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在曹操墓前拜祭,为何看到曹丕送来的画后
【风云人物】曹魏名将于禁:一生荣光背后的曲折故事
在汉末时期曹魏的众多英勇将领中,于禁以其严肃庄重的军风、毫不私藏的战斗收获赢得了曹操的器重。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他被誉为“最号毅重”之人。今天,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一起回顾这位传奇将领的生平事迹。
于禁,字文则,初以刚毅稳重著称。他原为鲍信的私人部曲,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因持军严整、缴获财物不私藏而受曹操重用。五子良将中,于禁算是投靠曹操最早的一个。
公元192年,兖州牧刘岱讨伐黄巾被杀,鲍信等人迎曹操为兖州牧。在这一年,鲍信离世,于禁转投至曹操麾下。随着曹操征战沙场,于禁屡立战功。他治军严谨,对将士实行严苛的军法,这也成为他能屡建战功的重要原因。
公元206年,东海郡太守昌豨反叛,曹操命于禁讨伐。在包围之下,昌豨准备投降。尽管于禁与昌豨私交甚好,但他仍决定遵循曹操的命令,不赦免投降者。这一决定让于禁在军中更加受到尊重。
于禁的生涯中也遭遇了重大挫折。公元219年,关羽攻打襄阳、樊城时,于禁率领大军前往支援。面对连续十几天的大雨和汉水上涨,于禁的军队陷入绝境。关羽的攻击下,庞德宁死不屈,而于禁却选择了投降。这一举动让曹操失望不已。
被俘后,于禁在东吴度过了一段屈辱的日子。孙权对他礼遇有加,但东吴将领虞翻对于投降之人极为鄙视,多次当众羞辱于禁。在东吴度过一年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了缓和与魏国的关系,孙权将于禁送回魏国。
回到魏国的于禁境遇凄凉,曾经的荣耀已不复存在。他遭受他人嘲笑,心中压抑,身体日渐消瘦。曹丕虽表面上任命他为杂号将军,但内心对其不以为然。于禁去祭拜曹操的陵墓时,曹丕令人送来一幅画,画上展现的是他在一次战役中的投降之状,见到此画,于禁羞愧欲绝,最终一病不起,很快离世。
裴松之对于禁的评价是:“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 于禁的一生充满了荣光与挫折,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以上就是关于曹魏名将于禁的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铭记。曾经,有人因过于执着旧日的交情,而忽略了对大局的明智判断。他们放纵自己的好恶之心,肆意杀戮,无视众人的议论与看法。于禁,便是这样的一个人。面对昌豨的困境,他没有顾及旧日的交情,而是选择了严明的军法。即便在大军压境之际,投降者亦不能轻易赦免。于禁将昌豸囚送于曹操,这样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军法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大局的深思熟虑。他的选择并未得到世人的理解。他的决绝和坚定引发了他人的猜疑和非议。世人以为他因私忘公,过于看重个人的名誉与利益,而忽视了对旧交的庇护与关怀。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昌豸曾身为泰山贼,几经叛投曹操,其忠诚度一直受到质疑。曹操派遣于禁征讨昌豸,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命令和考虑?历史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和复杂性。在那个三国纷争的年代,战争频繁,将领投降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于于禁而言,他的投降代价极大。他在曹魏的地位已然崇高,加之年岁已高,前有庞德的例子,最终未能守住晚节。他的名誉受损,生命也受到了威胁。名也失,命也丧!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分。历史的真相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变得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于禁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明智的判断和坚定的信念来指引我们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立足,成为真正的勇者与智者。